北京龙文化促进会
龙文化名家
龙文化名家
位置:首页 > 龙文化名家 > 龙文化名家
孟繁水
发表时间:2024-05-16     阅读次数:


《中华龙典·山东卷·台湾卷》主编

中华龙文化当代十杰

海峡两岸中华龙文化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山东中华龙文化研究会会长

孟繁水,1942年生于山东淄博,六岁习书,字浩瀚,千龙堂主,亚圣孟子第七十四代裔孙,著名书法家,一级书法师,中华写龙第一人。

1958年,16岁的孟繁水被分配到北京工作。“这也许是龙文化在我心中隐隐萌发的时刻。”一有机会,他就会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跑到故宫里去,如痴如醉地去看那里各种各样的“龙”。他说:“故宫一共有18700多龙纹图案,但遗憾的是很多没有开放,我那时看的至少有3000多条。”在故宫里,他朦胧地感受到“龙”的气息,“龙”的形体,“龙”的神韵。而当他全身心投入书法之后,似乎感到“龙”字就在自己身边,逐渐融入身心之中,须臾不能分开。

1991年应邀携“双百龙马图《国魂》唐三彩书法壁画”参展广州“中华百绝博览会”被新华社撰文誉为“这是中国第一幅书法壁画”,被大会安排开幕式现场书写篆书《龙》字,中央电视台现场播发。

在孟繁水家中,有他十余年而完成的书画长卷——《千龙图》。这副长106米、宽0.8米的作品由1001个各具形态的“龙”字汇集在一起,囊括了商周、秦汉至民国及当代的著名碑刻、字帖、拓片中的“龙”字,包含楷行草隶篆及各大家之精华,风格迥异却浑然一体。孟繁水说,中国是龙的国度,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而1001的想法取自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孟繁水开始不满足于只是用印章和书法来阐释“龙”文化。他就着手编撰《中华龙典》。按照他的规划,这部龙典分为总卷、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分卷。目前,《中华龙典山东卷》已经基本编撰完毕,预计明年初正式出版。这部80多万字、1000多幅照片的巨著,分为龙语、龙景、龙子、龙书等九个部分,“源于‘龙生九子’的传说。”

从无到有,搜集资料的艰辛自是不用说,资金压力、人才不足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难题。81岁的淄博市前人大副主任李中亭老人见证了这一切,他告诉记者,为了编《中华龙典》,孟繁水整天跟要饭似的,他把自己最初积蓄的六万元全部拿出来,花完了就卖字攒钱,四处筹款。十几年来,在龙典上花费了六十多万元。

2007年,孟繁水应邀赴台展出其《千龙图》,在岛内引起轰动。并与台湾一个书法协会商讨编写《中华龙典台湾卷》,目前合作雏形已经确定。同时,他也在积极推动其它省市的《中华龙典》的进行。在他看来,万事开头难。他花十二年编撰《中华龙典山东卷》,但这个模式一旦创立出来,其他省市地方卷可能只需要一两年就可以完成。

虽已过古稀之年,这位痴迷于“龙”文化的老人似乎并不愿意过一种清闲的生活。他总是一大早就来到工作室,戴着老花镜,如饥似渴地从浩瀚的古籍中去探究“龙”的奥秘。

30年来,他执着公益事业,带领艺术家自费宣传焦裕禄、文化拥军、传播龙文化,共组办了130多项社会公益活动。书法作品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外交部、138位山东籍将军、抗洪将士、黄帝陵、两焦裕禄纪念馆、香港董建华、台湾抗非典白衣战士、连战、郑逢时、郭俊次,欧盟副主席爱德华、老布什夫妇、施瓦辛格夫妇等国际友人收藏。被媒体誉为不拿薪水的社会公益活动家。

他先后创作篆书《百蛇图》、《百龙图》在媒体发表。他集15年的“龙”资料,特为北京申奥创作百米书法长卷《中华千龙图》,应邀在联合国维也纳分部展出,其龙书法被放到中央大屏幕播放,震撼全场。

其作品随后又在新华社、外交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南郊宾馆、济南军区、省人大、省政协、泉城广场、黄帝陵等地展出;三次应邀携《千龙图》赴北京、兰州参加中央电视台《龙的传人》、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龙之谜》大型影视节目录制,向海内外播放,享有“中国写龙第一人”之美誉。

他领导的研究院被淄博市授予“拥军优属先进单位”、三次荣获“山东省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孟繁水先后被授予“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传播龙文化特使”、“2005年度中华十大新闻人物”、“中华龙文化当代十杰”、“中华之魂十大杰出成就奖”、“中国文化行业十大突出贡献人物”、“中国传统文化杰出贡献人物”、“感动中国文化人物”、“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中国文艺金爵奖”、“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 、“2005年度艺术界中国十大周刊人物“等荣誉称号。

其书法作品及传略发表于《中国日报》外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周刊》、《中国政协》、《两岸关系》、《海峡时空》、台湾《世界论坛报》、《两岸时报》等新闻媒体;入编《辉煌二十年》国家大型丛书、《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华书法大师》、《共和国骄子》、《人民艺术家》、《中国艺术大家》、《走进当代大师》、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杰出五人》、《中国荣誉——向世界推荐的国礼艺术家》等80余部典籍。

他说, “龙是中华民族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做的这些事,不在于搜集“龙”字的写法,而是抓住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传播“龙”文化对他来说,几乎是一种本能。“龙”不仅仅是刻在金石上的艺术品,更是活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融化在龙的传人血液中的精灵。

上一篇:黄晓静
下一篇:黄益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