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标识,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支柱。但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为龙附加了无数的象征意义,却把龙起源的问题遮掩的越加模糊,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大的未解之谜。
纵观“龙起源”问题,“龙”到底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有专家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神异动物。也有人认为龙并不是现实生物,而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图腾,还有人说龙是起源于鳄鱼,起源于恐龙,起源于蟒蛇、晰蜴、星象、龙卷风、雷电、狗、猪等等,至少有十多种假说。下面,我门就对中国龙起源的9种假说进行汇总分析。
1:起源于创造——釜山合符
![wps2.png](/upload/Pab4797fdc34d4f2aac11f47cc086466a.png)
《史记·五帝本纪》载:公元前5000年左右,黄帝曾“北逐荤粥,合符釜山”。“合符”就是将原来各氏族、部落各自的图腾或叫符契一律废除,同时,又取各氏族、部落图腾的某一特点进行组合,创造出了一个原本没有的、想像而成的“龙图腾”。这个龙图腾有“九似”: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于是,这个综合的“龙”形象,就成了中华民族先民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标志,也成为了某些人否定“原龙”存在的可能性。
有关创造龙还有另一种说法,武汉龙文化专家闸东山说:在石器时代,华夏大地有九大部落,其中以伏羲领导的以蟒蛇为图腾的蟒蛇部落最为强大。后来蟒蛇部落先后征服了雄鹿部落、鳄鱼部落、老虎部落、苍鹰部落、巨蜥部落、红鲤部落、白马部落、长须鲸部落,并在原蟒蛇的图腾上增加了白马的脸、巨蜥的腿、老虎的眼、红鲤的鳞、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等其他动物的特征,于是就形成了全新的龙图腾。这个说法把创造龙图腾的时代从黄帝时代提前到了伏羲时代。
但是,1982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阜新查海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近9000年的“石堆塑龙”,出土的龙纹陶片不仅整体形象上,还是外观上的鳞状表现纹饰,都已具备了中国龙的基本特征,显然,这条龙的出现佐证了伏羲和黄帝“创造”出龙形象的事件是不成立的,因为这遗址中的龙比黄帝时代的图腾龙早了3000年,和伏羲时代几乎差不多。而且“九似龙”的概念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2:起源于蟒蛇
![wps3.png](/upload/P0f8b932e51204ebdb9e457f05673065b.png)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据其考证,龙的最初原型是蛇,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等,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其中徐乃湘、李埏、刘敦愿都附和此说法,何星亮还提出最接近龙的则是蟒蛇,可以说“龙的原形为蟒蛇”。
但,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它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再说了,华夏古人有通晓天地万物的智慧,又怎么能分不清什么是蛇,什么是龙呢。
3:起源于鳄鱼
![wps4.png](/upload/P0c529c75bdad43c6adf731b060803e6c.png)
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地质学家章鸿钊以近代生物科学为依据,在1919年撰写《三灵解 · 龙解》中认为,“古文龙或作竜,以象形言,当与鳄鱼为近”,提出了龙应为“鼍龙”(扬子鳄)的“鳄鱼说”。这一观点在章太炎的《杂说 · 说龙》中也以“鼍鳄即龙属”被提出。仰韶文化阶段,长江流域也出现了鳄、蛇一体的龙纹。巢湖流域凌家滩文化中出土的玉龙,头部雕出鳄鱼的须、嘴、鼻眼,龙身与红山文化玉猪龙相类,应是鳄鱼与猪龙的融合。《博物志》载,“南海有鳄鱼,状似鼍”。现代研究认为,这种动物就是扬子鳄,也是古人所称的“猪婆龙”。
需要说明的是“鼍”字在甲骨文中也是存在的,是背上有壳、四足两眼的动物。这也进一步说明,形状似鼍的鳄鱼并不是龙。《岭表录异》载,鳄鱼有四足,长尾,形状如鼍,而动作敏捷。嘴里长有如锯的锋利牙齿,经常吃人。
再来看看鳄鱼在古人最早记载中的样子。甲骨文中并没有“鳄”这个字,它最早出现在金文中。可以看出,金文中的“鳄”字与“龙”字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同时期是有这两种动物同时存在的,否则只需要造一个字出来就可以了。
起源说4:大鲵(娃娃鱼)
![wps5.png](/upload/P536161a792904b4d87290c6bb8659c6e.png)
夏代文献《海外西经》里,娃娃鱼已被称为龙鱼,被神化。“龙鱼陵居在其(诸夭之野)北,状如狸(鲤),一曰嘏(鲵),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显然,夏代的人说的龙鱼就是大鲵“娃娃鱼”。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其鲵图形,脸似人面,颌下有须,造型人格化。所以就有学者认为此即人类始祖伏羲的原形,并认为古史传说所谓“伏羲蛇躯”,实际上是指“鲵躯”,即后来所说的“龙躯”,夏商周的卷尾龙纹也大致符合大鲵之形及“龙”字字形。
学者认为:中国龙还有两项特殊的习性,一是“二龙戏珠”,二是“烛龙送光”,它们也与娃娃鱼密切相关。雌娃娃鱼产下的卵是串珠状的,雄娃娃鱼会将其缠在身上加以保护,有时会发生两条雄娃娃鱼争夺串珠状卵的情况,即所谓的“二龙戏珠”。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人工光源的发明者是帝舜的两个女儿“宵明”和“烛光”,而娃娃鱼油是非常好的灯油,有关“烛龙送光”的记载实际上就是用娃娃鱼(龙)的油点灯照明的真实写照,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先民为了点灯照明而大量捕杀娃娃鱼,导致娃娃鱼几乎灭绝,以致一段时间里人们甚至忘掉了“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笔者认为,大鲵就是“龙”的说法明显是弱智者的臆想,据科学统计,最大的娃娃鱼还不到2米长,而古籍记载的龙少则几米,大则十多米长,这个基本的外形都不符合!再说娃娃鱼有角吗?这也是最简单的辩证法啊,为什么忽略呢?就算古人把娃娃鱼称呼为龙,难道你就相信咱们的祖先会把娃娃鱼挂在旗子上做民族的图腾吗?那好看吗?还有,在那个神兽满地跑的时代,黄帝会用长相柔弱的娃娃鱼作为基础原型,创造出一个征服天下的神物“龙”形象吗?我想,绝对不会!
起源说5:雷电
![wps6.png](/upload/P47ba0a7c4ff7413d9e3114207ba23b9e.png)
苏州大学徐山先生考释了甲骨文“龙”字,认为:龙,其甲骨文字形和“电、雷”两字比较,龙字可视为“电、雷”的变形。龙字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也就是说,龙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对雷电的一种生物化解释。在“龙”字中,“辛”位于龙形的上方,从辛的语义和造字的上下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龙”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龙(雷神)的恐惧而又企图征服、控制的心理状态。“竜”的形意正是对雷电的征服状。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龙的原型是雷电。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易学研究者李镜池在1961年出版的《周易通义》中认为龙为雷电形象的演绎,以乾卦“以龙取象”,猜测雷电自天而来,时常降落于地面,符合“见龙在田”的描述,也体现了周易以自然常见之物占卜吉凶的本义。
起源说6:龙卷风
![wps7.jpg](/upload/P7c4a56e1495d4ca3809697f2bf751cff.jpg)
台湾科学家赵丰先生在演讲中多次强调龙起源于龙卷风的观点,他认为蛇或鼍(扬子鳄)都是匐伏于地,不合乎龙会通天的特征,不可能成为崇拜对象,提出龙的原型应为龙卷风。
国内龍文化研究者胡晓奇先生也在他的著作《龙的起源与龙文化研究》中也阐释了这种观点。他说:“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有许多关于龙的文字。
把甲骨文的龙字上下拆开就会发现,它是由天和弯钩蛇组成,表明龙是飞上天的大蛇。还有一些篆字龙的文字如:龙头在云层里,能带来闪电,龙能发出隆隆的声音,龙能将大树拦腰折断,龙能将大树连根拔起,还有繁体字的龙“龍”,是写意加形象。“立”字表明龙是直立在天上飞的,“月”字在汉字里常表示肉,表明龙的身躯是真实的,大蛇能在天上飞,就给蛇加了翅膀。甲骨文、篆字、繁体字的龙都表明,龙的形象像飞上天的大蛇,唯有自然现象龙卷风的身形像飞上天的蛇。因此,远古时代记载的龙,以及上述文字记录的龙,其实就是龙卷风。千古之谜的神话被破解了。”
起源说7:恐龙
![wps8.png](/upload/P32dd37e9cf8f44c782015d12f03c9416.png)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境内的恐龙化石陆续被发现,一些学者便提出龙的观念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龙崇拜产生于先民对恐龙的恐惧的观点。持这种看法的有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后来的学者也有坚持这种观点者。王大有先生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说: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古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更谈不上对恐龙的记忆和恐惧。因此,龙和恐龙没有关系。
笔者认为,龙形象来自于恐龙的说法值得深度研究,毕竟考古学家说恐龙有很多种品种。也许某些顽强的恐龙品种并没有在千万年前的大灾难中灭绝,依然活着出现在几千年前的人类面前。
起源说8:苍龙星象
![wps9.png](/upload/P97ff11c6c09146429a2719ccfba257ad.png)
张远山先生新书《玉帝巡天:良渚神徽解密》中说:中国龙起源于苍龙七宿,这个说法并非现代考古的新发现,而是古代固有的天文知识。首先,古人早已知道,中国的四方神兽,源于二十八宿的四宫连线: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其次,古人早已知道,苍龙七宿的宿名,严格符合龙体的各个部位,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共为苍龙之体。南首北尾,角即龙角,尾即龙尾。这是中国龙起源于苍龙七宿的又一系统硬证。
起源说9:真实有龙
中国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世界上真实有“龙”。近代作者马小星在他的著作《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中坚持有龙说,龙文化研究家张柒虹坚持有龙说。他们认为:在近代科学尚未到达东方大地时,没有人质疑龙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生物的可能性。
中国古史都将龙视为实际存在的“鳞介之物”(水生动物)的代表。在《水经注》《尔雅翼》《本草纲目》等以“考据精博、体例谨严”著称的博物论著中也将龙作为“鳞部”确有其物的生物与鳄类、蛇类、蜥蜴类分门别记。
中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龙事件是伏羲时代竖立过龙图腾,然后是黄帝时代竖立过龙图腾大旗,此后正史记载的龙事件最少还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古籍中真实描述的龙和现代考古发现的龙。
真实有龙1:古籍中记载的龙:
1、《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胎生:就是从母胎而出生者。卵生:就是破卵壳而出者。湿生:就是依靠水份就能生长出来的生物。化生:类比某些昆虫是由他类昆虫变化而生成的,如谷物放久了,就自然长出虫来,这种虫即为化生。这就是说龙的出生方式有很多种,品种应该也有很多种。
2、《述异记》: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3、《抱朴子》中记载:蛟龙,母龙曰蛟,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
4、《说文》中记载:蛟似蛇四足,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其中有虎蛟。
5、古籍《左传》书里说:鲁昭公29年,晋国都城郊外出现了龙的踪迹。书中还记载了关于训龙的各种事例,如五帝时代,董父帮帝舜驯养龙,帝舜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左转还记载,夏代,刘累为孔甲驯养龙,孔甲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
6、《史记·封禅书》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
7、《唐年补录》载: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
8、《辽史·太祖本纪下》载:神册五年(920 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
9、唐代《宣室志》载:汾水贯太原而南注,水有二桥,其南桥下尝有龙见,由是架龙庙于桥下。故相国令狐楚居守北都时,有一龙自庙中出,倾都士女皆纵观,近食顷,方拏奋而去,旋有震雷暴雨。时唐太和初也。这个记载说明了唐代一次龙现人间的事件,有大规模的人群同时亲眼目睹龙的出现。
10、晋代的《拾遗记》载:舜时有南浔之国,有洞穴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毛鱼。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故置之官,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至禹导川,乘此龙。意思是说舜帝时期,有一个名叫南浔国的小国,南浔国有通往地脉的洞穴,洞穴里面生活着两种生物,毛龙和毛鱼。南浔国主为舜帝献上了一雌一雄双龙,舜帝便设置了豢龙的官职,专门养这两条龙。到了夏代,大禹治水的时候,还曾经骑过龙。
11、《太平御览》引《列仙传》中记载:骑龙鸣是浑亭人,他二十岁的时候,在池塘中捕到小龙,形状很像壁虎,有十几条。他把小龙饲养起来,并且盖了一间草屋来守护它们。龙长大后,渐渐都离池而去。后来过了五十多年,大水冲毁了他的草屋,他也离开了。有一天,他骑龙来到浑亭上空,对下面的人说“我是冯伯昌(骑龙鸣)的孙子。这里的人不离开五百里,一定会死”相信他的人都离开了,不相信的以为他是妖怪。到了八月,大水果然来到,淹死的人成千上万。
12、《晋书、第九》载:在龙山出现了黑龙与白龙各一只,当时的前燕国皇帝慕容皝听到了这个消息,遂率领众臣前往龙山,站在距离龙约二百余步的近距离观看。两只龙在天空中身体交缠,互相游戏,飞翔了一阵子之后才飞去。慕容皝观赏之后心情非常愉快,回宫后随即颁令大赦其国内,将新建的宫殿命名为和龙宫,并在龙山上建了一间龙翔佛寺。这个记载应该有相当的可信度。
13、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14、清代《平湖县志》载:万历十六年平湖旱,饥死无算。秋有白龙腾海上,红光半天,空中遥见龙首下垂,鳞甲奋张,明晃晃若磨银。两角间有金冠紫衣,仗剑立者,其神长尺许,云水腾沸。龙忽戏吐颔下珠,光芒团圆大如斗,似中秋月。顷之遂收,东湖水尽涸,儒学前楼屋石坊俱坏。空中拽人舟而腾,有不知去向者。
15、秦朝时期《南越志·掘尾龙》载:公元前221年至前220年间,在广东有一位姓温的老太太,偶然在山涧水边拾到了一枚巨大的龙蛋,她兴奋的把它抱回家,而更为神奇的是,这枚龙蛋竟然孵出了一条小龙;该龙并认温为母亲,并帮温捕鱼。这个故事全文如下:昔有温氏,端溪人,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水,环绕温氏侧。温氏后治鱼,误断其尾,遂离家而去。数年乃还。温氏见其辉色炳耀,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元珪之礼聘温氏。温氏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回。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温氏。温氏殒,葬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
![wps10.png](/upload/Pb15480b3a4814377b38c53dacfcd9957.png)
(原龙类似于四脚蛇“守宫” )
真实有龙2:现代考古发现的“龙”
1996 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中国龙”化石,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该化石总长七点六米,五爪,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角对称,长约二十七厘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传说中龙的形象,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为龙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wps11.jpg](/upload/Pe3a1090c69354ce98fbed51080c4a175.jpg)
![wps12.jpg](/upload/P6901403d05574cb1a7f2f5e3e9b2a3a0.jpg)
![wps13.jpg](/upload/P5f9ade332f8f4458bfd743d78957be75.jpg)
![wps14.jpg](/upload/P36c96856884f4fb9a642358d54e8ec8c.jpg)
古生物学家说:“新中国龙”是生活在两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海洋中的水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均可生活,尽管它们能自由地在陆地上爬行,并在陆地上产卵繁殖,但大部分时间仍生活在水中。这种龙用强壮的浆状四肢和粗壮的长尾在水中游动,靠捕食鱼类和小型水生爬行动物为主。
其实,在史前遗址考古挖掘中,还发现了很多历史超过5000年的龙。1994年,在辽宁的查海文化遗址发现一条近20米长的“龙”,这条龙距今超过8000年。内蒙古赤峰赵宝沟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陶纹龙。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了距今达8000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了距今达7000年的彩陶龙。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内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了距今达6000年的黄土夯筑龙。湖北黄梅焦墩出土了距今近6000的河卵石摆塑龙。甘肃甘谷西坪出土了距今5500年的彩陶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距今5000年以上的玉龙。山西襄汾陶寺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彩陶盘龙。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白玉龙等。
![wps15.png](/upload/P6f4306692842461a8c7eea98c8522a76.png)
![wps16.png](/upload/P888adbed4c414fc4b620a5231bcfbdcc.png)
![wps17.png](/upload/P6728cd7b4f7f4225909510fc0e747849.png)
笔者总结:从以上古书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汇总来看,龙是远古时代海洋中的水生爬行动物的遗存,是水陆两栖动物,体型象四脚蛇,遍体有鳞,昂首竦身,殆若兽走,好饮生血,冷如冰铁,身上很腥、非常聪明,善解人意等。而其中“好饮生血”这一点,与《北梦琐言》所云:“蛟掉尾缠人,而噬其血”,以及彭乘《墨客挥犀》所载:“以腥涎绕人,吮其血”吻合。又与《唐年补录》所云:龙血“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以及《剧谈录》记载的:“龙皮置盆中,使夏室如高秋”一样凉爽相同。显然,这些极具生物学价值的重要史料,说明了龙是一种爱饮生血和十分寒冷的冷血动物。成年后的龙可能会借助云雾和雨腾空,如没有借助,则会跌落地面,等待风雨再度来临才能飞腾升天。
如果科学考古属实、官方记载属实,那就是说,远古时代的生物“龙”,在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依然存活着,只是数量及其稀少!其“原龙”形象就是四脚蛇一样的神奇生物,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演变成了九似“神龙”形象,这种变化就如同中国传统艺术的两种表达形式,一个是写实的、一个是写意的,写实取材于真实,写意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天马行空!但从事龙文化研究的朋友们,决不能因为写意太美好而唾弃真实,也不能因为真实可触摸而嘲笑幻想,这都是不对的。
北京龙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啸龍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