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文化促进会
龙文化理论
著作书籍
论文论述
位置:首页 > 龙文化理论 > 论文论述
廣府拾趣:廣府壁畫中的龍圖與傳統龍畫的淵源
发表时间:2024-07-17     阅读次数:     字体:【

緣起

岭南的廣府壁畫,其價值一直被忽視,現我們幾位熱心人士建立这一非盈利性公眾平台——“廣府壁畫拾趣”,整理并發佈廣府壁畫相關知識,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廣府壁畫。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水墨雲龍”。

一、什麼是“水墨雲龍”

廣府壁畫主要分為工筆彩繪和水墨两种。工筆彩繪題材多樣,花鳥山水、人物、歷史典故等無一不是五顏六色的,對嶺南建築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但水墨畫獨樹一幟,只用墨作畫,題材也較少,常見的基本只有龍一種,統稱為“水墨雲龍”。

水墨雲龍現見於廣府壁畫上的題名有《教子朝天(靝)》、《蒼龍教子》、《教子騰雲》、《囸(日)近龍顏》、《 靝氣栱日 》、《風雲際會》、《霖雨蒼生》、《飛龍噴雨》《龍德正中》等,其中尤以《教子朝天》為最常見。但無論題目為何,其特點都是只有黑白兩色,通常有兩條(部分只有一條)龍在雲中若隱若現,大部分繪有白色的太陽,非常容易辨識。

目前我們收集到曾繪畫過“水墨雲龍”主題、見於畫上的落款又可辨識的壁畫師有:吳棟石、梁漢雲、楊瑞石、黃靜秋、羅淵泉、鄔挺生、布根泉、布錦亭、劉明光、王雪舫、吉江榮軒、柏洲、雲開、西溪囗宏等。其中以吳棟石畫“水墨雲龍”最出名。

1.最佳之“龍”

——1846年梁漢云繪製的《教子朝天圖》,位於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東里村輔黨麥公祠。

2012年,國家級研究員黃利平發現此畫的價值,并認為此畫為同類中的最佳,理由是:年代最古老,面積最大,最原汁原味(保存最好,無翻新重描)。

南沙輔黨麥公祠上的廣府壁畫《教子朝天圖》,《羊城晚報》圖

該畫長約2.5米,高約0.9米,畫中款識為:“教子朝天圖。

盡日風雲濭素屏,崢嶸頭角露神形;

靜看頗有為霖勢,安得僧繇作點睛。

清道光丙午年,冩在瓜月朔越後偶作,龍溪梁漢雲學繪。”

(張僧繇,南朝梁人,擅長畫龍,多作捲軸畫和壁畫,“畫龍點睛”典故出自張氏。)

南沙輔黨麥公祠上的廣府壁畫《教子朝天圖》局部,算是首次進入公眾視野:

2012年2月16日《羊城晚報》載《南沙發現百年“蒼龍教子”壁畫》——

“據瞭解,這幅壁畫是廣州目前唯一有明確紀年的清代以龍為形象的《教子朝天圖》,題記此畫作於道光丙午年,即1846年。該幅壁畫也是今天所存不多未經任何修改、描繪的清代壁畫,完整地展示了清代壁畫的原貌。”

2012年第1期 《嶺南文史》載黃利平《說廣州南沙1846年壁畫“教子朝天圖”》——

文中盛讚此畫:“ ......清代嶺南以龍為形象的壁畫《教子朝天圖》有多個版本,以這個版本為最佳,整幅畫氣勢磅礴、疏密有致、形象生動,兩條活靈活現的蒼龍更顯畫家的功力。”

2013年《廣州日報》載 《晚清廣府壁畫作用與聖經畫類似》——

“......在輔黨麥公祠中,發現了廣州市已知面積最大、原汁原味的清代在天飛龍壁畫《教子朝天圖》。‘這幅畫吸收了國畫的技法,以水墨畫出了真龍在天空中景象。畫上的龍張牙舞爪以及翻雲覆雨、雷鳴電閃都真切自然、栩栩如生’,康薇說.....。.

南沙輔黨麥公祠上的廣府壁畫《教子朝天圖》,《廣州日報》圖

2014年 《尋根》載黃利平《晚清時期的廣府壁畫》——

再次提到此畫:“在白灰底上用單一的墨色展現飛龍在天、騰雲駕霧的效果,真有國畫一般的意境,當時人叫它為“水墨龍”。這個題材的畫現最早可見到道光二十六年南沙區黃閣東裏村輔黨麥公祠梁漢雲的作品。畫面表現在天空濃雲密霧中半隱半現的一條老龍怒氣衝衝正在教訓一條誠慌誠恐的小龍。它採用宣紙畫“留白”的手法來展現天空的浩渺無垠,並利用墨色的濃淡來製造和渲染雲海波濤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形態,堪稱一絕。正因為這種畫要求有相當高的技藝,因此受到當時壁畫界的推崇,晚清甚至於有壁畫以畫“水墨龍”為題材。”

至少可以說,南沙輔黨麥公祠的這幅《教子朝天圖》是目前名氣最大的一幅水墨雲龍。

2.最早的“龍”

據《順德祠堂》一書,現尋得最早的“水墨雲龍”是1839年吳棟石畫的《教子騰雲》(位於北滘鎮槎湧村委會東昌鄭公祠)。惜暫未查得現況。

另據2015年11月13日 《南方都市報》 載《丹灶麥氏宗祠發現近兩百年飛龍壁畫》——

南海丹灶高海海口村村民麥廣兆,偶然看到了上文提及的2012年南沙《教子朝天圖》的報道,發現村內有三幅水墨雲龍,分別位於麥氏大宗祠的頭門內上方、祠堂右側家廟上方、以及祠堂左側家塾上方。三幅畫作內容詳細,題文各不同。其中以祠堂上方的那幅規格最大、也保存得最完善。

南海麥氏大宗祠頭門內的《教子朝天圖》(重修后), 冰雪雅阁圖

這一幅1826年黃靜秋所繪製的《教子朝天》,長約3.12米,高約0.9米,比南沙的那幅的面積要更大。不但如此,此畫的年份比南沙的1846年、順德的1839年還要早。

南海海口村麥氏大宗祠頭門內的《教子朝天圖》(重修前),佛山文化圖

“細看壁畫,一老一小兩條神龍隱於雲間,身上鱗片清晰,龍須精細,龍目炯炯有神,為真切自然的寫實之作。畫中老龍張開口面向小龍,小龍則面朝太陽。‘教子朝天日,風雲際會時。丙戌年孟秋中浣囗字 黃靜秋戲墨’幾個字寫在畫邊。村人表示,前人以蒼龍教子的形式教育村中晚輩,要為朝廷效力,成為國家棟樑。”

(2015-11-22《佛山日報》載“南海《教子朝天圖》探秘 ”)

可惜的是,村民竟然花重金大修祠堂并重描該畫,并將畫兩旁的書法抹掉重寫(痛心疾首)

南海麥氏大宗祠重描后的《教子朝天圖》和畫兩旁重寫的書法

《教子朝天》圖左邊的書法,重寫前,冰雪雅阁圖

“十載攻書向學堂,果然富貴是文章。鰲頭湧起千山洞,丹桂飄時萬里香。”

《教子朝天》圖左邊的書法(重寫后),冰雪雅阁圖

右邊:

《教子朝天》圖右邊的書法(重寫前),冰雪雅阁圖

“三級浪中龍見爪,九霄云外鳳呈翔。狀元榜上標金字,直入皇都作棟樑。”

《教子朝天》圖右邊的書法(重寫后),冰雪雅阁圖

原詩為黃暄桂(大清留美幼童之一)的《無題》:

十載攻書向學堂,果然富貴出文章;鼇魚湧出千層浪,丹桂開時萬裏香;

三級浪中龍見爪,九霄雲外鳳翱翔;狀元榜上標金字,直入皇都作棟樑。

(祠堂上的詩文與原文有出入)

廣府壁畫是文物,重描或者重畫都會破壞原貌,修復需十分謹慎,目前沒有專家也沒有研究出理想的修復方法,暫時最好的辦法是維持原狀。

海口村民的這一重修,可以說是親手斷送了自己這幅“最早”的《教子朝天》!

所幸的是可能因為資金有限,當時(2015年)另外兩幅暫時還未遭破壞:

家廟內的水墨雲龍圖,佛山文化圖

家塾內的水墨雲龍圖,佛山文化圖

3.最大的“龍”

——畢竟專家、研究員也是人,也會有個人局限,很多珍貴的文物其實還在民間寂寂無聞,靜待我們發掘。在我們收集“水墨雲龍”的過程中,所謂的“最早”記錄一再被刷新,而“最大”的記錄也一樣。

南沙的《教子朝天圖》尺寸是2.7*1米,南海的是3.12*0.9,而廣州海珠區龍潭村的洪聖殿,有一副4*2米的“巨龍”!

廣州市海珠區江海大道龍潭村洪聖殿的“水墨雲龍”,面積為4*2米,Sirhc_K攝

雖然此畫保存不佳,且無明確的落款和年份(《廣州傳統建築壁畫選錄》記載為清末民初),然而畫中蒼龍怒目逼人,大氣磅礴,確是難得珍品。

廣州市海珠區江海大道龍潭村洪圣殿的“水墨雲龍”局部,面積為4*2米,Sirhc_K攝

4. 最後的“龍”

——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工業大道中棣園村陽山范公祠頭門外墻上也有一幅水墨雲龍,據圖中內容,此畫應為《教子朝天》。雖然此畫有污損,且看不清落款和年份(據村民說,該祠堂始建于嘉慶年間),但觀其筆觸絕非凡品。之所以說這幅是“最後”,並不是說年份,而是在廣州老四區範圍內,這算是最後一幅保存相對較完整的教子朝天圖了。

陽山范公祠頭門上的《教子朝天》,筆者攝於20171012

用“留白”展現天空浩渺無垠,用墨色濃淡渲染雲海波濤和神龍見首不見尾,攝於20171012

二、龍畫源遠淵深

廣府壁畫中題材多樣,嶺南建築中為什麼會有龍主題的畫,而且一定是“水墨雲龍”呢?

第一個疑問很容易理解,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作為宗廟祠堂這些代表宗族正統的地方,當然要有龍。

只是龍可以是五顏六色的,艺术作品中就常见有赤龍、青龍、金龍、銀龍等,為什麼廣府壁畫中的龍一定是墨龍呢?

1.首先從裝飾角度來說:“水墨雲龍”多見于庙宇、宗祠、書室等嶺南建築的頭門正上方或者內上方,這些建築在鄉村社會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是非常莊嚴的地方。而“水墨雲龍”有別于鮮艷的花鳥山水人物,黑白兩色加上蒼龍的兇惡嚴肅形象,令人心生敬畏,非常符合這些建築要傳遞的形象。

兇惡的蒼龍形象,南沙輔黨麥公祠上的《教子朝天圖》局部,《廣府祠堂建築壁畫》圖

2.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自古就有畫龍的傳統,“水墨雲龍”更是畫家炫技的首選。

因為龍的特殊地位,所以龍畫自古以來都是繪畫界流行的主題,歷代幾乎都有神奇的畫龍故事流傳下來。中國歷代畫龍高手及畫龍的“奇遇”:

春秋楚國葉公好龍——葉子高喜歡龍,家裡到處都是龍的裝飾,有天真龍現身卻嚇得六神無主。

三國東吳曹不興——為討好孫權家族, 他畫了一幅《青溪見赤龍出水圖》,遇水成霧,意為真龍。

東晉顧愷之——擅畫龍,《洛神賦圖》中有六龍驅車,仙女戲龍,十分傳神。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洛神賦圖》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百度圖片

南北朝張僧繇——他在金陵安樂寺畫了四條逼真的白龍,因怕其飛走不肯點睛。眾人不信,於是他點睛,點完的龍果然飛天而去。(前文提到的成語“畫龍點睛”典故出處)

唐代的畫龍名家有李思訓。馮邵正、吳道子孫位等——

盛唐馮邵正,擅畫龍和水,有年京師大旱,他在某殿墙壁畫龍,皇帝與眾官來看,衣冠盡濕,未畫完已經開始落大雨。

劉洞微,一日在老君殿畫龍,有一對夫婦提出質疑,說龍應分雄雌。劉不信,夫婦化雙龍而去。廣府壁畫中也有《劉洞微畫龍》這一題材。

番禺沙灣龍岐村曾氏十世司馬祠中的《劉洞微畫龍》,《廣府祠堂建築壁畫》圖

宋代開始出現真正的畫龍“專業戶”,北宋的董羽、王顯道、吳懐,南宋的陳容、艾淑、僧法常等都是畫龍高手——

董羽,被稱為“畫龍之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畫龍理論《畫龍輯議》。他受皇命畫龍水四壁,用半年時間傾力完成。畫壁氣勢非凡,可惜卻因其畫太逼真威猛,皇子受驚而未能得賞。

陳容,承前啟後,將水墨雲龍的渲染之法發揮到極致。元人湯垕稱:“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

陳容所畫之龍至今仍被稱為龍畫頂級精品,無人能及。2017年3月,陳容的《六龍圖》 在紐約拍賣會上以驚人天價3億人民幣成交。

陳容的《雲龍圖(墨龍圖)》,廣東省博物館藏,百度圖

明清以及當代的畫龍大師就更多,在此不再一一展開。

三、畫龍技

不要以為只用一種顏色畫一種題材就會很容易,相反,因為只用“墨”一色來作畫,畫師就只能用多種手法去表現不同的內容,這對畫師的繪畫技巧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又因龍是神獸而且是虛構的題材,有著諸多講究與禁忌,畫起來就更是難上加難,難學而不易功。

上文提到北宋董羽的《畫龍輯議》就最早細述了畫龍之技:

“畫龍者,得神氣之道也。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以母召子,孰敢不致?所以上飛於天,晦隔層雲,下潛於淵,深入無底,人不可得而見也。古今圖畫者,角難推其形貌其狀,乃分三停九似而已:

自首至項,自項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

九似者: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是名為九似也。

雌雄有別: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須尖鱗密,上壯下殺,朱火弈弈;雌者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鬐圓鱗薄,尾壯於腹。

龍開口者易為巧,合口者難為功。但要揮毫落墨,隨筆而生,筋骨精神,倥出為佳。貴乎血目生威,朱須激發,鱗介藏煙,鬃鬣肘毛爪牙噀伏其雨露,踴躍騰空,點其目而飛去。若張僧繇、葉公則其人也。”

“ 後來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將‘三停’改為‘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而將‘九似’中四個部位改作‘頭似駝,眼似鬼,腹似蜃,耳似牛’,新添了‘項似蛇,掌似虎,爪似鷹’,而去掉了‘須、足、嘴’的特徵,只保留了‘鱗、角’兩種,使得龍畫的理論更加規範和全面。”

(新民日報《唐寅對畫龍的獨特看法》 )

四、辨龍

從上文所述可知,宋代紙墨改進以前,壁畫尤其是巨幅的水墨云龍壁畫在皇宮寺廟中皆可見。廣府壁畫保留了這一傳統,并繼承了畫龍的技法,在我們現在所見的“水墨雲龍”中皆可尋得蛛絲馬跡:

1.“三停九似”,龍爪四趾

廣府壁畫中龍的外形大多符合 “三停九似”,且龍爪只有四趾。因明清的時候龍爪有講究,“五爪龍”代表皇帝, 四爪龍”代表皇族成員,“三爪龍”代表官員。

“五爪龍”是皇帝專用,其他人不能使用,一用就是謀反要殺頭,皇帝的龍少畫了一爪也是罪。浙派龍畫開山鼻祖戴進蒙,擅山水不擅龍,就因在皇帝面前畫了四爪龍而被“錦衣衛重治,打御棍十八發回”。

所以我們會發現廣府壁畫中的“水墨雲龍”一定會強調地畫出龍爪,且目前所見的皆為四趾的“四爪龍”,大概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正宗的皇親國戚。。。。

陽山范公祠的廣府壁畫《教子朝天》,上繪诚慌诚恐的小龙只有四爪,筆者攝

2.雄雌有別

唐代的劉洞微首創龍分雄雌的畫法(按龍本為理想之物,向無雌雄之別,洞微特創為雌雄畫法,恐人不信,乃故神其說以人《詩律武庫存》),流傳雄雌之別為:

“龍有雌雄,其狀不同,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鬣尖鱗密,上壯下殺,朱火燁燁。雌者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鬣圓鱗薄,上下勻方而尾壯於腹。([清]陳元龍《格致鏡原》)”

這與前文南宋董羽《畫龍輯議》中的說法基本相同,不知誰抄誰,其大意為:“雄的角很粗大,目深鼻豁、上粗下细等等。雌的是角很小,目肆鼻直,尾巴粗大等等”(黃利平)。

槎头镜波黄公祠的廣府壁畫《教子朝天》上的蒼龍,雄龍?廣州仔攝

陽山范公祠《教子朝天》上繪之蒼龍,雌龍?筆者攝

3.龍口大開

《畫龍輯議》中認為“龍開口者易為巧,合口者難為功”, 意應為畫龍口張開比較好看,閉口的龍很難表現龍威。故我們在廣府壁畫中所見之龍幾乎都龍口大開,利齒畢露。

珠海界涌村康真君庙的廣府壁畫,畫中蒼龍龍口大開,利齒畢露,

對照以上基本特征,不妨印證一下我們常看到的龍題材壁畫。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組織立場,僅供參考討論。

 
上一篇:蒋兴华:记黔籍著名画家龙黔石
下一篇:大河网:画家龙黔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