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s1.png](/upload/Pf98bc16fa77046afaadadb6097eb0fd6.png)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伏羲考》作者
闻一多,1899年生,湖北浠水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是清华新剧社、美术社的发起者,曾担任《清华周刊》总编辑及《清华学报》编辑。
1919年,闻一多参加五四爱国运动。6月,他作为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同时继续投入大量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其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1923年在国内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并在北京大学教授外国文学。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负责艺术股工作。不久,闻一多离开部队,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28年3月,他参加《新月》杂志的编辑工作,同年秋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他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说:“五四给我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地向五四宣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政策。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
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当天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为建立新中国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wps2.png](/upload/Pe704a9dd44c944289f70c5dd974725ef.png)
闻一多先生对中国龙文化研究有哪些贡献呢?
1942年,闻一多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著作《伏羲考》。《伏羲考》是闻一多研究中国神话的代表作,对后来的龙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闻一多从现代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以及西南苗、侗、瑶等少数民族的洪水传说,及兄妹成婚造人的内容确认,“故事中的兄妹即汉籍中的伏羲、女娲”。他从汉代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像向“稍早的文献”《山海经·海内经》探寻南方苗民之神——“所谓‘延维’或‘委蛇’者即伏羲、女娲”,并且作出一个惊人的判断,认为 “《山海经》等书里凡讲到左右有首或前后有首或一身二首的生物时实有雌雄交配状态之误解或曲解” 。他通过文献分析 “人首蛇身神的图像与文字记载,考其年代,大致上起战国末叶下至魏晋之间。……那也正是古帝王的伏羲、女娲传说在史乘中最活跃的时期” ,进一步大胆推测 “在半人半兽的人首蛇身神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的蛇神的阶段” 。
![wps3.jpg](/upload/P57bf0567e799488195eedccee6d096c6.jpg)
闻一多从《国语·郑语》中找到证据——“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并由此引入在此前后存在“二龙相交”的多个文献例证指出,“除非承认这里有着某种悠久的神话背景这现象恐怕是难以理解的” ,而神话又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Totemism)的遗迹”。
他运用图腾理论并结合对古代文献的训诂学分析,他认为龙的主体原型是蛇。他首次提出是由于强大的蛇图腾团族兼并了其它许多团族,因此才出现蛇的身子、兽的四足、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组成为一种虚拟的动物。他认为龙是 “由许多不同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或称之为 “化合式的图腾”,并指出古书中“惟其龙蛇不分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闻一多具体地阐述了他的图腾阶段理论:龙最初确实是全族祖先的象征或化身即全兽型图腾,这是龙图腾崇拜的第一个阶段,“可称为‘人的拟兽化’,正是典型的图腾主义心理”;第二阶段是 “兽的拟人化” 就成了半人半兽的始祖神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交体像,正属于这一类型,且留下了图腾的遗迹;第三个阶段便是完全人格化的神,就是在这个时期,那原始的图腾观念依然没有全部泯灭,禹治水时应龙划地成河,《山海经》中黄帝的子孙大都 “人面蛇身” ,暗示了他们本身就是龙。
把自荒古时期蛇图腾龙、龙蛇混称、半动物半人的神、人格化的神整个的形成、演变、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像一幅历史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伏羲考》体现的学术思维是十分独特的,闻一多 “把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力带进了研究中去” ,大胆假设但又以一个学者的严谨和细致搜寻大量的材料小心求证,体现了一代大师的学风。他所运用的学术方法和视野,奠定了后来龙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基础,他首先提到的大量古籍文献史料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所频繁使用。到目前为止,闻一多的蛇是龙的主体原型、龙是综合图腾之说,仍占据了优势地位。成为推动起源研究发展的一条主线。